歡迎來到夏巴拉的搖擺異境~

時而內斂優雅,時而俏皮歡樂,跟著我一起感受搖擺年代的活力氛圍。

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

邂逅‧搖擺

        跟著朋友去搖擺舞會(Swing Social)探險的那次,我只帶著朋友行前幫我惡補的"林迪舞(Lindy Hop)守則",以及最基本的步伐 "Step Step, Triple Step",就上場了,而這一跳,就戒不掉了。

        舞會場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,年齡較集中在二十初至四十多歲,舞齡更從一小時(剛上基本課程的新生)到十幾、二十幾年不等。搖擺舞(Swing dance)究竟有著甚麼樣的魔力,讓人無法自拔呢?



爵士樂與林迪舞交融出的歡樂感

        舞會場上多是播放著(或現場樂團演奏)爵士搖擺樂,讓人不跟著搖擺都不行!在這裡特別說明一下,搖擺舞(swing dance)包含舞步類型有好幾種,包含東岸搖擺舞(East Coast Swing)、林迪舞(Lindy Hop)、巴波亞(Balboa)、查爾斯頓(Charleston)、藍調(Blues)、西岸搖擺舞(West Coast Swing)等,本篇所指的以其中最活力十足,也是二三零年代,在美國與爵士大樂隊同期,蔚為一時風潮的林迪舞為主。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林迪舞有個Bouncy的特色,這樣上下跳動的身體節奏,很自然帶出快樂的感覺,就像是小時候聽到甚麼天大好消息,就忍不住要上下跳,還邊拍手叫好。加上爵士搖擺樂在氣氛上的堆疊,整個舞曲,甚至整個舞會的過程,都營造出一種歡樂的氛圍,甚麼工作壓力、考試壓力,都被拋到九霄雲外了。記得我的第一場搖擺舞會,光是欣賞其他舞者的舞姿,聽著美妙爵士樂,就讓我從進去到活動結束,臉上都漾著微笑。

簡易入門的基本步 vs.即興式個人風格

        林迪舞,或是其他種類的搖擺舞,都還是有其基本原則與舞步要遵循的。但是以社交的目的來說--鏘鏘鏘,要記的基本舞步真是太少了!對我日益鈍化的腦細胞來說真是天大的好消息(Bouncing)!!從前的學舞經驗裡,總是要記得一大堆的舞序,而這次竟然只要簡單基本舞步,就能從第一次舞會經驗裡成功地存活下來。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林迪舞令人激賞的另一個特色是,在基本步伐的框架之下,讓帶舞者(Leaders)與跟舞者(Follwers)都有機會自由發揮,因此在舞會上,可以看到大家展現出不同的風格,在舞蹈中時而優雅、時而動感,就像爵士樂裡即興的元素,在林迪舞中也可見到舞者們相互間激盪出不同的火花。

釋放內在舞動潛能 vs.以舞會友

        很多人對於跳舞這件事敬而遠之,以「我沒有舞蹈細胞」迴避所有要舞動肢體的機會。進入林迪舞世界中,給我最大的一個啟示就是:相信身體的直覺。以前的我,經常是光用腦跟眼睛跳舞:把舞蹈順序背起來,跟著記憶把舞步做出來;或是,看別人的舞蹈跟著做動作。這並不是說腦跟眼睛不重要,只是,當我拋開這些理性的學習規則,從我內在本能出發,用我身體直覺去反應音樂與舞伴的帶領,我發現舞蹈這件事可以這麼自然與快樂。

        林迪舞又好玩在於沒有固定舞伴這回事。與他人共舞,有時候也會引發很大的焦慮,但到了搖擺舞會場合,大家會輪流找不同舞伴跳舞,以社交功能來說,多了許多認識新朋友的機會,以舞技精進功能來說,也得以和不同人切磋舞蹈功力。初學者不必太擔心自己只會一點基本步,因為整場下來會和好些不同舞伴跳舞,可以有許多練習機會,又不會產生把單一舞伴悶到爆的窘境(其實搖擺舞舞者不太會因為對方是初學者而有所歧視,更重要的是基本禮節跟態度,而且不管舞齡,適應舞伴的舞蹈風格都是很有趣的事)。

        至於跳了一陣子的搖擺舞者、林迪舞者們,常因為看到舞會上前輩精湛的舞技,而對自我產生期許,積極的參加工作坊課程、營隊、競賽等......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。

沒有留言: